前段时间,大乔君偶尔翻阅以前的《桥梁建设报》时,看到了2012年刊登的“桥梁设计之美”这个专题,觉得很有意思。虽然是四年前的报道,但现在看起来也不过时。专题中介绍了西安桥梁设计背后的过程,并列举实例描述了特色桥梁的设计之美,同时记者还专门采访了著名桥梁专家、武汉长江大桥总体设计组成员、桥头堡方案设计者、中铁大桥局高级技术顾问唐寰澄。虽然唐老已经离世四年,但是他一生爱桥、建桥、写桥的经历,值得后人一直学习。
现将原文与美片附后,与所有爱桥人一起分享。
记者的话
走进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第三设计院办公室,近一百平方米的办公室两侧墙上挂满了各种类型桥梁的效果图,图上那些造型各异、美轮美奂的桥梁一下就吸引了我的眼球。
巍峨的长江大桥,精巧的溪水拱桥……这些美丽的效果图在桥梁未建成时,成为了了解桥梁的窗口。效果图让人们看到了桥梁的建成后的图景,也赋予了人们对桥梁的企盼,使人们在桥梁未建成时对桥梁的结构、造型有了明晰的了解。
手绘之美
手绘的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建筑的设计手稿,应该说就是早期的效果图了,五十多年前的手稿早已成为弥足珍贵的资料。该方案的设计者为大桥局桥梁大师唐寰澄,是一生致力于桥梁历史、文化、美学研究的著名专家。
较早,桥梁效果图的制作基本上都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进行的,那时候,完成一幅手绘图往往需要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普及,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3D技术不断提高,计算机制图逐渐代替了传统的手绘。计算机技术可以精准模拟出设计的桥梁结构,可以添加环境配景,甚至白天和黑夜灯光变化也能很细致地模拟出来,这就是桥梁景观专业的前身——效果图表现工作。
年轻时的唐寰澄在设计武汉长江大桥美术方案。
大桥院第三设计院副总工程师戴斌向记者展示了他绘制的一张概念图,为湖北省五峰县的两河口桥。他说,现在手绘稿更多地应用于景观创意时的构思过程。电脑制作的效果图会更精确更细致。
戴斌的湖北五峰两河口大桥设计方案手绘图
刚开始手绘效果图较大的作用只是起到对桥梁工程的说明。到现在,制作效果图也只是桥梁景观专业的一部分工作,桥梁景观设计人员从早期就参与了桥梁的设计,从前期的景观创意到效果图制作,从景观说明的撰写到动画审定,从文件插图制作到后期展板排版等,都凝聚着景观设计团队的智慧和心血。
内涵之美
据戴斌介绍,办公区墙上挂着的桥梁效果图都是第三设计院桥梁景观专业这个团队制作的作品。环视办公室,只见所有的工作人员都在电脑前静静地忙活着。
大桥院景观设计团队
戴斌说,每次“活儿”来了,这个团队的紧张工作就拉开了序幕。他们在了解了即将建造的桥梁的概况后,团队成员会在一起对方案进行讨论,对桥梁造型及景观理念进行策划,赋予这座桥一个主题,以及以何种风格来塑造这座桥,与桥梁结构设计师进行沟通,进行融和,在结构合理的基础上构思出与环境协调或能突显当地文化的优美桥型。
构思完成后再进行分工,各自把自己的想法通过草图、文字表达出来后进行再次讨论,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将在细节上进行优化,比例上进行调整。这些确定后,就用软件建立三维模型,渲染成底图,然后配上近、远景而结果完成。
在建立三维模型的过程中,斜拉桥的塔高、截面的处理,桥墩造型的协调,乃至环境的真实重现等等问题都得反复进行推敲。接下来的渲染,需要反复地进行灯光布置,以取得合适的光影效果。配景阶段确如作画,完全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色彩的调试、近远景的搭配、构图的取舍均需认真仔细地琢磨,才能获得完美的效果图。
“功夫在诗外”,这些活儿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要想完成一件高水平的桥梁效果图,桥型、用色、构图、环境的协调一项都不能少,这些都需要设计人员有良好的美学修养。
拟真之美
为了展示更真实的效果,现在许多业主都要求效果图与实景结合起来,即把将建成的大桥图像放置到现场照片中,这就需要到现场拍摄照片。
作为桥梁效果图的设计人员,每次在设计前都要到现场去拍摄实景图,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崇山峻岭,他们都要第一时间到现场去拍摄。为了寻找极佳的角度,他们有时需要下到泥泞的河滩,有时要爬上几十层的高楼,在山区甚至要翻过一座座山头,爬上高峰。为此,他们不知流了多少汗,摔了多少跤。
长期的现场踏勘拍摄实景,有些成员也成了“摄影家”,他们的作品也经常在各项展览中被展示。
近几年来,这支景观专业团队通过不断的磨砺和创新,先后成功完成了重庆寸滩长江大桥、港珠澳大桥、宜昌庙嘴大桥、铜陵公铁两用长江大桥、虎门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平潭跨海大桥、宁波地铁、鹦鹉洲大桥接线工程等重大项目的景观设计工作。
随着人们对桥梁景观重视程度的提高,效果图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随着桥梁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桥梁景观的设计被推到了创新的潮头。从严格遵循结构设计的辅助行业转为创意先行的窗口展示行业,他们积极参与到各重点桥梁项目设计当中,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是他们,让桥梁越来越美!
设计案例之一:
黑瞎子岛乌苏大桥
黑瞎子岛乌苏大桥位于中俄边境附近,是俄方进入我国境内的第一座桥,又处中国内陆东端,地理位置极为独特。
本方案主塔采用中国古剑的形式,剑身为塔,剑尖朝上,剑柄与剑锷作为主塔的墩柱。剑形桥塔体现了一种不畏艰难、冲破险阻的精神力量。
本设计中剑尖被处理成花的形状——由四片红色的花瓣簇拥着黄色的花蕊。剑的形仍在,剑尖却长出了花朵,因此赋予了剑更丰富的含义:收起兵戈,追求和平,也期待中俄人民世代友好,不再兵戎相见。
大桥的主塔采用国旗的中国红和黄色结合。在边境附近的大桥上使用中国红,可以展示中国精神,体现民族特色。在这中国极北之地,无论是春秋还是冬夏,红色大桥的形象均可从环境中突显出来,强调了大桥的标志性地位。
本方案造型简约现代,又赋予了大桥和平友好的内涵,建成后的大桥将成为进出黑瞎子岛的地标性景观。
设计案例之二:
泉州晋江大桥
泉州晋江大桥采用双索面的门式桥,表达一种交流与融合的意愿。桥塔整体造型为“开”字,“开”字有开放、开端、开创、开启等解释,具有无穷寓意。
“开”的涵义准确地概括了泉州过去及现今数千年城市文明的发展史,承载着泉州的未来和希望。桥塔顶部造型的灵感来自于泉州民居高高翘起的脊尾,姿态飞扬、个性奔放;加上塔柱外侧精致的刻槽处理,具有浓郁的闽南民居特色。
设计案例之三:
重庆朝天门长江大桥
朝天门大桥的设计手法是突出主拱,重点烘托桥型,体现其恢宏大气。
解放碑和朝天门,这两张重庆的城市名片,也在大桥上实现了巧妙的融合。大桥的两个主墩,被设计成解放碑的样子,一剖两半,分成四个柱子,托起大桥。
设计案例之四:
西湾大桥
西湾大桥的设计特色在于两个85米高的双拱门设计桥塔,其桥塔代表澳门的英、葡文首个字母“M”、罗马数字“III”以及阿拉伯数字“3”,这正比喻此桥是澳门的第三条澳氹大桥。桥墩外观呈弧形,寓意两片莲花花瓣。
设计案例之五:
寸滩长江大桥
寸滩长江大桥采用外形美观的扁平流线型钢箱梁设计,桥塔设计成高高的“牌坊”造型,采用穿斗式建筑风格,采用中国红色彩。在“牌楼”塔的上横梁和下横梁之间,有“中国结”式的镂空雕花,“中国结”内有“巴”字造型,传统的中国味儿中巧妙地融入了浓郁的巴渝文化。
大桥桥面采用饰有代表重庆地方文化特色的八景浮雕铸铁栏杆,桥头设有刻着祥云图纹的桥铭牌。
专家故事
关于桥梁美学的话题,记者采访了大桥局桥梁专家唐寰澄,他谈起了那段关于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建筑的故事:
25号方案,成就中国桥梁美学经典
唐寰澄:我觉得,研究美学,就要谈哲学,美学是哲学的一部份。桥梁美学是桥梁科学技术和美学的结合。要了解桥梁美学,要多学习理论,而不能太注重市场,要讲求“经济、实用、美观”的原则,不能片面的只追求“新、奇、怪”。
1954年1月,国家政务院指示,在全国范围内向各建筑设计院及各大学建筑系,广泛征求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建筑的美术方案。要求“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这是以前在中国的任何古桥里都没有的,于是,我探访中国数十座古代桥梁,吸取中国古代桥梁的精华,获取了创作灵感。比如说,大桥引桥的连拱就是吸取了赵州古桥的造型。我于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当时是大桥局设计事务所一名设计人员。我的设计方案编号为25,排在后面。1955年2月,包括茅以升在内,中国著名的建筑、美术、园艺、城市规划、桥梁专家们组成评委会,将全部方案分为甲、乙、丙等奖。第25号方案评了个丙等奖。
评奖后,所有方案一并呈送政务院审批。一次政务会议上,所有的参选方案图样,悬挂于怀仁堂墙壁上,等待周总理和其他中央领导审阅。周总理独具慧眼,当即拍板,选定第25号方案。
在大桥局档案室,关于武汉长江大桥的历史档案的目录就有五大本,有一份档案,它揭示25号方案的中选理由:“第二十五号方案是以经济的方案被采用了。它的引桥精致的拱形外貌,与菱格形结构遥相对立,除去正面的拱形外,没有其他的装饰部分。它没有高塔,桥台的尺寸也很经济的。桥头朴素的亭屋,可以做成民族形式,并成为楼梯、电梯的出入口。”